文章來源:新微設計 ID號:Land2013
2016 年,我們接下了三秋的改造工作,這也是當年除裸心堡項目外,工作室接下的唯一一個設計項目。 業主老鮑是書畫收藏家,有著極高的審美。三秋,則是他的祖宅,他希望可以通過這次改造,能夠讓這片曾經生活過的土地更具有生機與活力。
位于莫干山筏頭鎮廟前村的村落之中的三秋,兩棟半的建筑被或新或舊的農舍包圍著,周邊的農舍雜且亂,為設計施工增加了不小的挑戰: 房屋外貌該如何處理,才能完成與其他農舍的銜接? 空間該如何規劃才能最大程度地去蕪存青? 哪些元素可以被利用,那些需要被設計? 如何通過作品去承接鄉村的過去、當下和未來? ……
我們觀察村中大量的老宅,提取主要的建筑元素,通過設計將他們重新安排。 既考慮到客人居住和使用的舒適度,也考慮到業主商業回報的可能性,我們最終為三秋配備了 11 間風格不同的客房,一間餐廳加帶壁爐的大客廳,一間會議室,以及兩個視野開闊的戶外大露臺。 每棟樓另配有小的公共區域,既保證了安靜和舒適,又使得客人與客人之間有獨立與私密的空間。
破落的墻體已經無法滿足改造的需要,但屋內的木結構依舊完整,設計師將其完好保留,變成了現在房間及大廳的橫梁立柱。 木頭朽了,鋸一段,利用榫卯的咬合原理,與另一根扣在一起。盡量保留老房子原有的結構和材料,是我們一貫的設計理念。
為了滿足使用功能,我們用玻璃與鋼架將主屋東、南、西面的部分院落包圍進室內,從房屋原框架向外延伸,頂面采用老木梁支撐、小灰瓦覆蓋,使增加的部分與原房屋融于一體。 玻璃帶來的柔和的透明性,幫助舊屋完成了從晦暗到明亮,從沉重到輕盈的漸變。 與之帶來的,是光影的藝術。陽光透過玻璃照進來,在通透的大廳與餐廳之間,桌椅板凳,甚至是人,都形成了完美互動。
三秋的屋頂都加蓋了保溫隔熱材料,所有的房間都做到了雙向通風并安裝吊扇,暖通系統采用節能的空氣源熱泵系統,最大程度降低耗電量。 在內裝材料的使用上也做到了極簡,除了保留下來的原始木頭屋架和柱子,房間的地臺與家具也全部采用回收舊木,而地面和臺盆則是干凈的拋光水泥。 向上延伸,順著三號樓東側往上走,除了三號樓旁的戶外庭院,我們還在竹海中搭建了一個觀景露臺,視野極佳。 它將房屋與廣闊的自然鏈接在一起,在這里,我們感受著空氣的質感,觀察光影在竹林間的游走,進行一場內與自然的能量交換。
從里到外,三秋在改造中落實了三個 75% 的生態環保理念:75% 使用當地材料建造,75% 可再生材料建造,75% 雇傭當地人建造。 我們始終認為:設計一定要和鄉村發生關系,一是要在地化,建筑要與當地的村落相融合;二是要把就業的機會還給鄉村,用本地的材料做裝修……
簡單的材料要做出精細的美感,考驗的是施工者的工藝——梁、柱、地板、家具都需要手工細細打磨之后再封上進口木蠟油,以顯露紋理,并保留原始的木頭觸感。 地面與洗手臺間臺面的水泥配比也極為講究,反復調配成型之后,在經過手工拋光三到五遍,最終呈現光滑如大理石的效果。 所有的施工,未曾使用一滴油漆,完工即可入住。
三秋的軟裝,更多的使用帶有手工感的東西,竹條編制的燈罩,朽木制作的花瓶,都更具有家的溫馨和親切。 公區和房間的墻面上掛著字畫,有三秋改造前的老照片,還有主人老鮑力邀 101 位書畫大家書寫的【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字樣。 改造后的三秋盡可能地減少裝飾,留出空間讓老鮑與他的朋友去填充。 畢竟,只有居住者將其心思與氣息注入,房屋才可能成為真正的家,這一點是設計無論如何也無法達成的。
改造后的三秋,依舊是石頭壘的地基,白墻、灰磚、小黑瓦,雖外觀上與其他農舍沒有什么大的不同,但他隱而不彰的美,才是最令人著迷。
在鄉村改造和建設中,我們始終認為延續鄉村的脈絡比改變鄉村更有意義。 所以,在三秋的改造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著不切斷在地的建筑脈絡,不做外表華麗的建筑,不做違背自然的設計。 我們希望通過老房改造的這一行為,幫助人們重新認識鄉村的價值,找回對土地的自信。
-END-
|
選風格填面積,馬上免費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