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料、七分工”,紅木家具之所以特殊和名貴,是其用材極為珍稀,要盡最大限度利用木材,同時使成品具備收藏價值,選料、開料、配料是其制作工藝中至關重要的第一個環節。
首先第一步是分類,參照原木的直徑大小、長度以及種類、優劣,還有新料與老料等情況將木材分類,目的一是能夠方便地找到所需尺寸的木頭;二是使開料的尺寸如長短、寬窄、厚薄等與原木尺寸相適合,做到“長料不鋸短,寬料不鋸窄”。
木材歸類后就開始鋸木,然后入窯烘干、出窯冷卻,到了這一步我們會再次按規格將鋸好的木材分類放置,然后按生產單斷料。 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白皮,紅木是指木材的芯材,故不論何種木材的白皮都不能算是紅木。因為白皮是接近樹皮的部分,強度不夠。如圖一面芯材30cm寬的板,反過來計算卻只有20cm,那么最終這塊板只能開20cm寬,導致木材利用率非常低。
同樣,拼補也會對家具的強度、美觀等方面造成影響。我們的選材甚至是一點蟲蛀或裂縫的料都不能用,必須選毫無瑕疵的材料。 在這開料過程中熟練的師傅將反復對比開出來的板和料,按顏色、紋路配對,力求每套每批產品做到顏色接近、紋路走向一致。
料開好后,我們將進行平刨和砂光,經過這道工序后,我們開料師傅將再次進行配板配色,面板是一件紅木家具第一印象檔次高低、質量好壞的關鍵。這些面板多是用在家具的平面和立面,直接影響人的觀感,色彩的深淺濃淡,色度相宜、不能出現強烈巨大的反差。
合理的配料能充分體現材料的審美價值。傳統家具多具有對稱性的構圖特征,選料時需要整體審視各構件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要考慮兩塊相接面板的花紋是否對稱,紋理走向是否一致等諸多因素。
所以說,一件具備收藏價值的紅木家具,單單開料這第一道工序,就需要花上足夠多的功夫去鉆研,開料師傅手中看似簡單的步驟,對于熟練的人來說其實已經花費了好多年的時間才能真正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