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菇人工裁培在各地已形成不同程度規(guī)模。突出的問題是產蚤雖能達標,但高品位產品的比率不多,降低了商品價值,影響生產者經濟效益。要想生產出高檔猴頭菇,應注意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把握種性,確定栽培季節(jié) 猴頭菇屬中溫發(fā)菌,低溫變結實型的菌類,菌絲生長溫度10℃~33℃,最適25℃~28℃;子實體生長12℃~24℃,最適16℃~20℃,高于25℃生長緩慢,低于12℃子實體變紅。根據其生物學特征,順應自然氣溫的最佳生產季節(jié),應以秋分((9月下旬)接種,至小雪(11月下旬)出菇1~2批,翌春再產一批菇。山區(qū)也可采取早春1月接種,加溫發(fā)菌培養(yǎng),3~4月份長菇。 二、精選原料,合理配制培養(yǎng)基 栽培原料應按無公害食用菌基質條件,要求新鮮、無霉爛變質、不含有毒有害菌絲的物質,添加劑含量不超5%。比較合理配方:①雜木屑4%,棉籽殼40%,麥麩18%,蔗糖1%,石膏粉1%。②棉籽殼82%,麥麩15%,石膏粉2%,磷肥1%。③棉籽殼38%,雜木屑20%,種過銀耳廢筒20%,麥麩16%,玉米粉3%,磷肥1%,石膏粉2%。配方的含水量60%左右,滅菌前pH6為適。栽培袋規(guī)格:春栽12.3厘米×52厘米,秋栽13.5厘米×56厘米。裝袋、滅菌、冷卻按常規(guī)。 三、優(yōu)化基質,培育強壯母體 猴頭菇菌袋通常打3~4個接種穴,為防止“病從口入”,接種時嚴格做到“三要求”,一是袋溫應降至28℃以下方可接種;二是菌種要預處理,即刮除表層老化的菌絲和已形成瘤狀或珊瑚狀子實體;三是選擇晴天晚上或清晨接種,接種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接種后從菌絲萌發(fā)到培養(yǎng)成菌絲體大約20~25天,即可長滿袋。管理上主要調節(jié)好溫度,接種后頭4天,室內溫室以26℃~28℃為好,使菌絲在最適的環(huán)境中加快吃料,定植蔓延,造成優(yōu)勢,減少雜菌污染;5~15天內。隨著菌絲發(fā)育,袋內溫度上升,袋溫比室溫高2℃,此時室溫應調至25℃左右為好。16天之后菌絲逐步進入新陳代謝旺盛期,應控制在20℃~23℃為適。春季栽培氣溫較低,可采取加溫發(fā)菌,促進菌絲正常生長發(fā)育;秋季注意防止高溫,發(fā)菌期要求室內干燥培養(yǎng),空氣相對濕度要求70%以下,而且注意避光。 四、野外擺袋,誘導定向出菇 猴頭菇是好氧性菌類,栽培場所要求空氣新鮮,野外菇棚較為理想。菌袋經過室內發(fā)菌培育25天左右,菌絲生理成熟,便從營養(yǎng)生長轉入生殖生長。猴頭菇通常出現菌絲尚未走滿袋,就開始現原基,分化成子實體。因此要注意觀察,及時把菌袋搬到野外陰棚內擺場,并進行搔去原菌種塊表層,誘導定向整齊出菇�,F有擺場常見3種方式:第一種搭架4~5層,集約化立體栽培。第二種搭架1層,排放2袋。1袋地面平臥擺放,穴口朝上,1袋平臥擺放架上,穴口向下。第三種是模擬露地香菇栽培,斜靠擺袋,或兩旁筑埂,單袋平臥擺放,穴口向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