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壁畫,是直接在干燥的壁畫上繪制。它先用粗泥抹底,再涂細泥磨平,最后刷一層石灰漿,干燥后即可做畫。 2、濕壁畫,在古代歐洲使用比較多。它是壁面基底半干時,用清石灰水調和顏料進行繪制,顏色與未干燥的墻面經過滲透而牢固結合,干燥之后產生一種特殊的效果。由于必須一次完成,不容打草圖與修改,著色后立即滲入,色彩晦暗而且濃重,需要掌握預想效果,所以技巧上難度較大。 3、蛋彩畫,是在干壁上作畫,盛行于文藝復興時代,它使用蛋黃(或蛋青)為主要調和劑,加入蜂蜜、無花果汁與膠融合而成的水溶顏料,不透明、易干、有堅硬感,但易脫落,要涂上亞麻仁油或樹脂做為保護層。15世紀以后,逐漸為油畫所取代。 4、蠟畫,是用蠟與顏料混合,畫在木板或石質等不同材料的基底上,然后經過加熱處理,使其表面發生變化,出現一種有光澤的表層。蠟畫最早產生于希臘,在羅馬龐培壁畫中,曾發現這種畫法,后來多用于圣像畫。 5、油畫,是歐洲15世紀以后發明的,以亞麻仁油為調和劑,一般是在亞麻布或木板上做畫,很少在泥地壁面上繪制,為減少畫面的光澤,也可以用干酪麥加白堊、鋅白粉制做吸油底子。 6、丙烯畫,是使用人工合成的丙烯酸為調和劑,快干,無光澤,可以免除油畫材料慢干、畫面反光的弱點,為現代壁畫所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