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儒教 儒教的創始人是孔丘,是人尊他為孔子或孔夫子。根據孔子生活的年代介于西元前六世紀與西元前五世紀期間,他強調理(合宜的行為舉止)、仁(有同情心的態度)以及孝(對父母祖先的崇敬)的重要性,這些教義至今仍為現代的中國人所推崇。 從一開始儒教與道教糾結難分,道教始祖老子常被視為孔子早期的良師益友。正當儒教傳統逐漸演變成中國許多古代制度的倫理與宗教基礎的同時,原本屬于道教的氣功、風水、草藥醫學及陰陽概念等諸多元素,也為儒教提供了一系列的輔助與搭配。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儒教與道教的區別并不明顯。除了少數嚴格的儒教與道教徒之外,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是兩種教義的支持者。對現代的中國人來說,儒教則更像哲學而不是宗教,影響層面之廣也非其他宗教所能企及。 孔子積極宣導他的理念,對象主要是他所服侍的帝王將相及王公貴族。十九歲時,他受雇擔任[委吏]與[乘田],委吏指的是倉庫管理,乘田是牲畜管理。三十二歲那年,他受邀教導大夫之子(詮注:魯大夫孟僖子之子,即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學古代儀典。三十三歲那年,孔子前往周朝首都洛陽,研習周朝的習俗與傳統。當時的周朝分崩離析,分裂成數個大小不一又相互交戰的諸侯國,也使得洛陽從一國的首都淪為宗教信仰中心。據說,孔子的洛陽行還拜訪了道教始祖老子。孔子三十四歲那年,魯王遭受勢強力盛的貴族威脅而被迫流亡,孔子遂追隨魯王前往鄰國。直到五十一歲孔子才重回政壇,擔任相當于現今司法院長職位的大司寇,最終則擔任魯王的顧問。七十三歲卒,葬于北泗水畔。 到了漢朝(西元前207年-西苑220年),儒教開始在士大夫之間廣為流傳,至宋朝(西元960-1279年),儒教思想更成為官方國教。就在這段期間,儒家思想逐漸形成一套文官訓練系統,公立學校也成為傳授儒家教義的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