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眼里,說到元宵就想到了湯圓,然而元宵和湯圓卻是兩種不同的食物。那么它們兩者到底有哪些區別呢,在辨別方法上,有什么特別需要注意的?
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一直保留到現在,因為在上元節的晚上——元宵吃湯圓,人們也就習慣地把湯圓叫做“元宵”。
元宵佳節,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么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湯圓不僅是一種傳統食品,而且對人體具有滋補保健的藥用價值。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本草經疏》載,糯米“補脾胃,益肺氣之谷。脾胃得補,則中自溫,大便亦堅實。溫能養氣,氣充則身自多熱”。
元宵在制作上要比湯圓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后,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然后再過水,繼續放回笸籮內滾,反復幾次,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元宵:最早以什錦餡兒、棗泥餡兒為主。什錦餡兒其實就是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混合在一起的,感覺特像月餅里的五仁兒餡兒。
湯圓:最早以黑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棗泥為主。
湯圓是漢族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形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吃,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
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據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更美好,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正月十五元宵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