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元旦節,作為一年的第一個節日,元旦節的起源是什么?
中國人對元旦的重視不高,自然而然對其由來就無從所知,其實最早的元旦節是來源于古埃及。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長期的觀察使得古埃及人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有一定的規律可言,于是乎他們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根據記載的數據顯示河水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 3 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根據史料記載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元旦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了。
在中國,考古學家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云煙繚繞的圖畫。后來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中國的文字向來意義深遠,“旦”字是由“日”加上“一”字組成,象征著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這和新的一年的開始的含義不謀而言。南朝文史家肖子云在他的《介雅》中記載有“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看來那時已將旦為一日的開始,引申為一年的第一天了。
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
我國古人說的元旦并不是公歷的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稱元日。現行的公元紀年,是西方歷法的體現,是以基督誕生為公元1年。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今天所指的“元旦”是公歷1月1日。這一變化源于公元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在這次會議上大會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元旦也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然而中國人向來以陰歷的新年為主,所以對于元旦的慶祝的狂歡程度比較低,這一現象剛好和外國人想法,在外國人眼中,元旦象征一年的開始,他們通常會在這一天舉行各色活動加以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