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蚶,學名“泥蚶”。海南人就稱它為血蚶,廣府人稱它為“螄蚶”,潮汕地區的人們則習慣單稱為“蚶”。蚶屬于軟體動物的“瓣鰓類”,它的介殼形狀,作心臟形,兩殼質厚而隆起,左右同形,表面有壟溝,如瓦屋棱,約有三四十條,均由殼嘴而散射。肉柱紫赤色,多血,味極鮮美,嗜好之者,把它視作廉價的補品,下酒的佳肴。因其汁水如血色,故名;又往往因其殼色白如雪,常訛為「雪蚶」。銀蚶當屬毛蚶同類,唯體型大小有別,較一元硬幣稍小。口感上,銀蚶要比毛蚶更鮮、更嫩,也更難調理。銀蚶是價格很高的經濟作物,對水質的要求相當高,現在許多地方都是筑塘引水養殖,比毛蚶要乾凈許多。銀蚶個小殼薄,絕對不是小毛蚶,毛蚶殼上有毛,銀蚶沒有。蚶肉味甘咸、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補益氣血、健脾益胃、散結消痰之功效;用于癥瘕痞塊、老痰積結等癥;又有制酸止痛作用,可用治胃痛泛酸的病癥。潮汕、漳州、泉州和其他沿海各地的人,都有吃蚶和以蚶祭祀先人的風尚。清明節、下元節和冬至節掃墓,子孫在墳墓上共享祭品時,往往先要食蚶,食完還把蚶殼散置于先墓熒之上,以示富貴豐隆。不過,三月食蚶,已是蚶之末造了,其最當令時候,應在寒冬十一二月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