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鳥分布于中國、日本、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湖東南部,往東至俄羅斯遠東烏蘇里、薩哈林島南部、庫頁島南部)、越南。 旅鳥: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北馬里亞納群島、菲律賓和泰國。 中國繁殖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東北部和東南部、河北、山西、寧夏賀蘭山、甘肅南部和西部蘭州、四川東北部鄰水以及青海東部和東北部,亦有部分繁殖于河南和山東北部。越冬或遷經(jīng)于河北、河南、山東南部,往南至長江流域、東南沿海以及臺灣、香港和海南島,往西至四川西部、貴州和云南。 繁殖期5-7月。營巢于闊葉樹天然樹洞或啄木鳥廢棄的樹洞中,也在水泥電柱頂端空洞中和人工巢箱中營巢。通常成群到達繁殖地,4月末5月初開始分散成對,5月初至5月中旬即開始尋找巢位筑巢。有時在繁殖期間亦見有成小群在一起營巢繁殖的,未見有明顯占區(qū)和種內(nèi)競爭現(xiàn)象。巢呈碗狀,主要由枯草莖、枯草葉、草根等材料構成,內(nèi)墊有羽毛和細草莖。雌雄鳥共同筑巢,每窩產(chǎn)卵通常5-7枚,偶爾有多至8枚和少至4枚的,1天產(chǎn)1枚卵。卵為長卵圓形,翠綠色或鴨蛋綠色,大小為28-30mm×20-22mm,平均29.2mm× 20.8mm。第四枚卵產(chǎn)出后即開始孵卵。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有時雄鳥亦參與孵卵,孵化期12-13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