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鋸背龜屬于高背龜屬(Kachuga),特征就是高聳的背甲,尤其是第三節椎盾特別高聳。共有七個種類, 印度棱背龜,紅圈鋸背龜,史密斯棱背龜,紅冠棱背龜,巨型棱背龜,阿薩姆棱背龜,緬甸棱背龜。在亞洲水棲龜類來說,是第一大屬,在分類上也有許多不同的見解。其中又以本種K.tecta印度鋸背龜和K.tentoria紅圈鋸背龜兩種最受市場歡迎。算是最出色的。又名印度鋸背龜,分布在印度北部,孟加拉,巴基斯坦一帶。飼養幼龜水深最好不要超過龜龜直立的高度以免幼龜溺水。印度鋸背龜一直都被列為CITES I保育,因為族群數量顯著回升,因此已經被列入降類為CITES II的提案,2004年通過。 印度鋸背龜是變溫動物,所以對環境溫度的變化反應靈敏。它的攝食、活動等均受環境溫度的影響。由于印度鋸背龜新陳代謝所產的熱有限,它們又缺乏保留住體內產生熱的控制機制。為了克服這一缺陷,印度鋸背龜靠的是找涼或熱的地方來控制每天體溫的波動。在飼養龜的人工小環境溫度與自然棲息地相一致時,才能保證印度鋸背龜生理和心理健康。一般熱帶龜適宜溫度時27~38攝氏度,溫帶龜20~35攝氏度。有些印度鋸背龜致死溫度在適宜溫度上限之外5攝氏度左右。當溫度較低時,龜不活動(墊伏)。要人工飼養下達到繁殖龜的目的,應避免龜的環境溫度過高過低或大幅度波動。當溫度在10攝氏度左右時,龜便開始進入冬眠狀態。溫度上升到15攝氏度左右龜便開始活動,有的甚至能開始進食。一般習慣上把溫度在25攝氏度時,龜的攝食、活動情況定為正常值。而溫度在30攝氏度左右則是龜最佳的進食、活動、生長的溫度。所以,在國內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的4~10月份是龜的攝食、活動時期;11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則是龜冬眠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