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家居網 裝修頻道】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可稱為上元節、元夕、燈節。記憶中,于元宵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猜燈謎等,讓人覺著年味十足。而今,不少人覺著年味淡了,是不是因為大家都忘記了元宵節的習俗了呢?又一年的元宵節即將到來,讓我們再來溫故一下元宵節的相關知識,準備過個熱熱鬧鬧的元宵節吧。 Part1:元宵節的來源與發展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產生于宮廷,然后傳到民間,再由中原發展到全國。 元宵節名字由來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的發展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元宵節節期長短變化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是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現今的元宵節 今天,元宵節的重要性比不上古代,由于元宵節和春節隔得很近,元宵節都不算一個法定節日,沒有假期,只是作為一個中國傳統節日而存在。不過,各地的元宵慶祝活動不論是活動形式還是規模,都今非昔比。 轉載申明:太平洋家居網獨家專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