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鱘屬于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的一種。因體色較淺而得名。又名琴魚、朝劍魚,古名鮪。體長梭形。 上下頜均具尖細的齒。吻長劍狀,其長為眼后頭長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后逐漸變寬,前端鈍尖,狹而平扁,基部肥厚。體無骨板狀大硬鱗;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背部淺紫灰色、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在魚類起源、演化與地理分布上,有重要學術價值。身體結構方面,白鱘身體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壯,后部略側扁。頭極長,頭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狀的陷器。吻的頭部腹面,能自由伸縮。古書上有“鮪口在頜下,長鼻軟骨者也”的記載,將白鱘的生態特征作了精練的概括。上下頜有尖細的小齒;吻須一對,短小,位于腹面。眼小,有細小須一對,位于吻的腹面。口裂大,弧形,具伸縮性,位于頭部腹面。頭每側有外鼻孔2個。整個頭部皮膜表面密布著許多細梅花斑狀的感覺神經細胞組織。體側線完整,歪型尾,上葉長、下葉短,上葉背面有棘狀鱗,體表光滑無鱗。在尾鰭上葉具有8個棱形鱗板,向后延至尾鰭上葉。背鰭起點在腹鰭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鰭條組成。尾鰭歪形,上葉發達,前緣具一列棘狀鱗。腸管短,腸內有7~8個螺旋瓣。頭、體背部和尾鰭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